从三脚架生涩到读懂镜头温度,我的央视纪录片实习路

信息来源:传播学院发布日期:2025-09-16

      我是2022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杨斌,作为一名传媒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影像拍摄与内容制作满怀热忱,渴望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在学校时,《纪录片创作》《电视摄像》《新闻摄影》这些课程,不仅让我系统掌握了光线运用、镜头语言的理论知识,还能借用学校的设备实操练习;就连《网络视频创作》课上的短片制作,也让我提前体验了“从构思到成片”的完整流程。这些积累让我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论储备和基础实践经验,也让我更期待走进专业团队,看看真实的创作场景是什么样的。

      今年暑假,我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与同校新闻系的许儿康同学一起,进入河南华之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习。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央视多个备受期待的项目,例如黄河主题的《大河上下》纪录片记录着沿黄九省黄河的壮美,还有聚焦乡村的纪录片《陆游的乡村世界》,这两个项目目前虽未播出,但后续计划在央视四套、央视九套以及河南卫视等平台与大家见面。这次实习经历为我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实践大门 ,也让我在这个实习期间收获了难忘的成长。

      后来我慢慢摸索出来,遇到简单的设备操作,比如三脚架的固定、滑轨的调试,就悄悄站在摄像大哥身边观察,看他怎么拧旋钮、怎么找角度,记清每一个步骤后再趁着间隙自己试;碰到复杂的问题,像灯光该打在哪个位置、不同场景下光线强度怎么调,不再因为“怕丢人”而硬扛,而是直接开口问。摄像大哥和导演从不嫌我烦,总能耐心讲明白,甚至会手把手教我找光线角度。他们的讲解,也让我对课堂上学过的“光线塑造氛围”“镜头构图逻辑”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实习不是“证明自己什么都会”,而是“搞懂自己什么不会”。别被“学这个专业却不会用”的心理绑架,多亏学校课程打下的基础,让我能快速理解前辈的指导,再加上多观察、大胆提问,比自己闷头瞎琢磨高效得多,也能少走很多弯路。

      实习前我总觉得“吃苦”是件难熬的事,直到真正跟着团队跑拍摄,才明白“吃苦”里藏着最实在的成长。为了拍到黄河边清晨的第一缕光,我们凌晨四点半就起床收拾设备;为了捕捉到乡村田野里最自然的画面,扛着器材在田埂上走几公里是常事;有时为了等一个云海镜头,要守大半天。

      但每当看到成片里,清晨的阳光洒在黄河水面上泛着金光,或是乡村的炊烟与稻田构成一幅温柔的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满满的成就感,这时候我才更懂《纪录片创作》课上老师说的“好影像需要经得起等待”。我渐渐发现,拍摄里的“苦”,其实是成长的“经验值”——早上最美的光线不超过半小时,傍晚的黄金拍摄期也只有一小时,错过就没机会重来,这种紧迫感让我学会了“抢时间”;为一个镜头跑几十公里,让我懂得了“耐心”对内容创作的重要性。

      别害怕实习里的辛苦,工作就像“打怪升级”,你多扛一次设备、多等一次光线,就多攒一点经验。这些“苦”不会白吃,它们会慢慢变成你的能力,帮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学校时,靠着课程学习和设备实操,我对灯光、设备已有基础认知。刚实习面对专业设备,我彻底慌了神——连三脚架的调节都摸不准门道,想按摄像要求打光,更是手忙脚乱找不到方向,急得额头冒汗却毫无进展。

      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以前接触最多的是短视频创作——大多追求快节奏、强吸引力,核心是做出爆款、实现经济价值。但这次纪录片实习,让我接触到了内容创作的另一种可能:慢下来,沉下心,深挖每一个故事,打磨每一个镜头,只为记录有意义的人和事,直击人的心灵。

     跟着团队拍摄时,我看着摄像大哥拍出的画面,竟会忍不住眼眶发热——不是画面有多华丽,而是镜头里藏着的温度:黄河边村民放河灯时的虔诚,乡村里新农人说起作物时的眼里的光,手艺人编织竹编时专注的神情……这些画面没有夸张的特效,却能让人感受到最真实的力量。这让我想起《新闻摄影》课上“用镜头传递情感”的知识点,也是在这时,我真正听懂了海金星导演说过的那句话:“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家庭照片一样。”

      这次实习最幸运的,是遇到了一群温暖又专业的前辈和伙伴。我们小组的默契特别足,拍摄时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需求;遇到拍摄难题,没人抱怨或推诿,大家都会坐下来冷静分析,很快就能拿出解决方案。

      还记得第一次打灯失误,我以为摄像大哥会生气,没想到他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说:“别紧张,放开了干,谁刚开始没犯过错?”导演也过来安慰我:“没事,大家都是为了作品好,慢慢来。”前辈们的包容和鼓励,让我从最初的紧张焦虑,慢慢变得自信敢闯。

      实习时别把前辈当“老师”,也别当“陌生人”。遇到问题多向他们请教,观察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和伙伴相处时多搭把手、多体谅,好的团队氛围能让你更快融入,也能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更有底气。

      实习期间,我不仅学会了设备操作,更懂了“沉下心”“敢提问”“能吃苦”的意义。学校的课程让我具备了上手的基础,而专业团队的实践,让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要进步的地方,也更清楚自己想从事摄像相关工作。别怕实践里的“手忙脚乱”,别怕过程中的“辛苦劳累”,每一次把课堂所学落到实处,每一次在实践中查漏补缺,都会让你离想要的未来更近一步。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