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手记 | 踏访张庄:历史年轮中的精神之光

信息来源:传播学院发布日期:2025-07-09

2025年7月2日,传播学院与河南省乡村振兴大数据研究院联合组建的“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了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

张庄村坐落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湾上,曾经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焦裕禄书记曾在这里查风口、治风沙,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考察指导。“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一同走进这片承载着焦裕禄精神的热土,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

张庄博物馆

老物件中的奋斗年轮

走进张庄博物馆,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音机、闹钟等物品静静伫立,承载着岁月的温度。在这里,了解到张庄村从过去的艰辛岁月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每一步都凝聚着村民们的智慧与汗水,一件件老物品上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实则是张庄人民艰苦奋斗最生动的注脚、开启新征程的起点。

精神接力

无处不在的为民根系

砖墙承载着厚重的精神密码,每一处痕迹都在诉说着不变的为民初心。那面刻着“教育群众、传播思想、实践文明,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砖墙,是张庄精神的具象化表达。这些标语诠释着始终以群众为中心的价值坚守——从过去带领群众战风沙、谋生计,到如今助力乡村振兴、点亮文明灯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理念从未动摇,成为扎根张庄大地的精神根系。

巨幅“全家福”照片,定格的是文艺力量与乡村的温暖联结。中宣部、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文艺小分队的到来,让文化的春风吹进张庄,更是精神滋养的生动实践。它映照出文化赋能乡村的路径——传递关怀,让群众在共鸣中汲取奋进力量。

治沙之路

从沙丘到绿洲的生命叙事

走进焦林,讲解员梁老师讲述了焦裕禄书记当年为了治理“三害”,以“贴膏药”方式诊治风沙,带领1000余村民辛苦栽种泡桐树和刺槐树,才有了现如今的万亩绿茵。焦书记“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在守护着这片土地。

走进四面红旗博物馆,这些曾在兰考大地上创造奇迹的理念与实践,成为一面面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那布满老茧的双手用过的农具,凝聚着兰考人民艰苦奋斗的汗水。透过这些展品,我们仿佛看到焦裕禄书记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向风沙、内涝、盐碱“三害”宣战的场景。

最后一站是黄河湾风景区,听着黄河拍岸的声响,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黄河曾给兰考带来风沙肆虐、水患频发等诸多难题,然而,正是在与黄河的顽强斗争中,孕育出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家园的防线,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壮丽篇章。

实践感悟

青春在黄土地上书写时代注脚

“当年挖沙丘、栽泡桐,为的是让子孙能吃饱饭。”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一辈辈张庄人刻进骨血的实践。他们把治沙时的韧劲儿,延续到乡村振兴的探索里,“为群众谋幸福”的初心,让伟大精神从不是静态标本,而是能在时代土壤里生长、迭代的生命基因。

如今张庄村在传承与创新中的蜕变,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景,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未来的希望,而张庄村的村民们,正用勤劳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更加美好的篇章。“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在奋斗中前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三下乡”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