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 瞰见未来丨航拍书写科技与人文新篇章

信息来源:传播学院发布日期:2025-07-01

智控云霄舞步,定义航拍新境。5月22日,第九届“科德杯”全国大学生无人机航拍竞赛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我院派出两支队伍应邀参赛,分别由郑夏楠老师、李超凡老师,带领李博、孙赞博、於金明及何资源、杜家豪、郑隽辉两组同学参赛。

本届大赛以“瞰见”为主题,吸引全国100余所高校的近200支参赛队伍参赛,聚焦无人机技术在自然记录与城市发展中的创新应用。

作为首次参加此项赛事的队伍,我院学生以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创意表达能力融入作品创作,经过紧张的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如期高质量完成了单图、图组、15秒以上单镜头以及3分钟以上视频短片四类作品的创作与提交,最终航拍图组作品《隙光翎》荣获主赛道瞰见·新锐之姿奖项。

据悉,此次参赛是我院深入贯彻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涵盖新闻系和网络与新媒体系两个专业,对于跨学科协同实践育人,强化学生系统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起到了助推作用。

部分作品展示

图组:

《隙光翎》





640 (3).jpg


《隙光翎》简介:无人机掠过时空裂隙,捕获的四重时空切片,以光为针线将古典檐角、热带绿潮、木构回廊与几何水体连接。通过不同场景中人物与环境的互动,构建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古典美学与现代设计交织的视觉叙事,展现人类在时空维度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追寻。

单镜头:


《造极》

造极——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乃至一艺一术,必极圆而后登峰造极。

《无距》

无距——跳脱常规视角,用天空镜头缩短视觉距离,即为无距,亦是无惧未知领域。

学生感悟:

 李博:隙光之外,是我们飞翔的镜头

很荣幸能在第九届 “科德杯”全国大学生无人机航拍竞赛中斩获佳绩,作为首次参赛的队伍,这份荣誉于我们而言意义非凡。

在为期6天的比赛中,我们完成对陌生场景的探索,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过程中,团队成员密切协作,克服重重困难,将对主题的深化理解有机融入每一帧画面。

此次获奖,既是对我们努力的肯定,也让我们看到无人机技术在记录与创新中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用镜头 “瞰见”更多美好,以更出色的作品展现专业风采。

孙赞博:机长,起飞!

这是一次特殊的参赛经历,从中学习到非常多的无人机航拍技能,从各种的推拉摇移,再到冲天、环绕、穿洞、倒飞……更珍贵的是,在密集的创作碰撞中,我们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从竞争对手变成了互帮互助的朋友。

努力总是伴随着幸运。当接到获奖通知,得知能够在全国百余所高校,近200余支参赛队伍中获得属于我们的奖杯时,才深知这份荣誉背后不只是幸运,更是日日夜夜努力奋斗的结果。那些共同熬过的夜、改过的剧本、拍废的素材,都化作摄像机取景框里最动人的青春注脚。

於金明:我们的隙光翎

第一次扛着两台无人机和三脚架爬上山时,我满脑子都是“别摔机器别摔人”,奋力爬顶拍下的镜头,现在看竟成了“隙光翎”里最动人的裂缝——那些歪斜的取景框,像极了百年前吕碧城们跌跌撞撞撕开的时代缺口。日均两万步跑成“山顶洞人”,十分钟吞完饭就追下一镜日光,困到坐马路牙子睡着被喊醒……这些狼狈的褶皱,原来都是历史递给我们的暗号。

“隙光”是海报倒影里锈蚀的钢笔尖,是枯兰根系钻进石缝时磨出的血丝,也是凌晨两点讨论剧本时,窗外突然划进房间的那颗流星。我们这群菜鸟,举着三脚架和无人机,像捧着一把漏勺,笨拙地打捞时光裂缝里的翎羽。当第一次参赛就从无数老将和著名编导中的800多件作品突围进入前20名拿到奖,原来那些坐在食堂通宵剪片、蹭学校WiFi传素材的深夜,所有摇摇晃晃的坚持,真的能在俯瞰镜头里连成一片发光的河。

感谢学长耐心辅导,也庆幸我们是一个同心相向的team,感谢老师技术指导和后勤保障,让我们能毫无后顾之忧的向前冲,更感谢百年前那些在历史夹缝中倔强生光的“翎羽”。“隙光翎”不是我们的胜利,而是一群笨鸟替裂缝里的光,撞开的第一扇窗。

何资源:尽兴体验,寻找热爱

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创作,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挑战,对我而言却也是一次全新而有趣的体验。为了拍出想要的画面,我们一次次在场地中来回奔波,上山入地也不在话下;剪辑的时间和条件都相当有限,为了赶第二天的作品提交日期,傍晚我们就蹲在路灯下剪辑视频,我和同伴们望着彼此艰辛又好笑的模样都忍俊不禁。北京夏夜的风带着凉意,可那时的我们却都没有感到寒冷。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比赛中不言而喻,作为第一次参加飞行赛事的我们都还不算成熟,比赛中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意外,但是很感谢我的同伴们,大家都朝同着一个方向努力,彼此鼓励,谁也没想过放弃。我不止一次被同伴和其他选手们对航拍创作的热爱所打动,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一往无前,这是我一直向往的状态。

人们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那就祝我们能找到更多人生的可能性,全力以赴,尽兴体验,在无数次选择中,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热爱。

杜家豪:实践中摸索,协作中成长

参加本届“科德杯”全国大学生无人机航拍竞赛,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技术能力的检验,更是一次团队协作与自我突破的历练。回顾整个备赛和比赛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团队的高效配合与默契协作。虽然与顶尖队伍相比,我们仍暴露出许多专业能力的不足,但也让我清醒认识到专业竞赛的高要求。

这次比赛不仅检验了我们的实践能力,更让我们明确了未来的学习方向——要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提升文案脚本和分镜的创作与逻辑表达能力。我将以此次比赛为新的起点,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争取更大的进步!

郑隽辉:第一次在北京起飞

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级比赛,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但也是收获满满。当看到来自全国顶尖高校的选手们展示着令人惊叹的创意与身份时,我才真正理解“人外有人”四个字的分量。那些现场调度的手段,与飞行视频的不顺畅都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专业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历练,更像是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我的不足与成长空间。这段宝贵的经历将化作我前进的动力,未来我会以更扎实的专业积累,向更高的目标发起挑战。

教师感悟:

郑夏楠:和学生们一起“飞”的日子

作为带队老师,与其说这是一场比赛,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技术、美学与团队协作的沉浸式修行。

从调试设备到创意脚本反复推翻重构,从刚开始手忙脚乱到稳中有序推进,从连熬两个大夜后期制作到最后一刻交作品的手抖。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转变,学生开始从单纯追求“飞得稳”转向思考“如何用空中视角讲好故事”,这时我发现,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评分表上的数字,而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勇气。

这些天,我和这群小飞手们互相“折磨”又互相成就。他们教会我用年轻人的眼睛看天空,我带着他们明白:飞得再酷的无人机,也离不开地面那双沾满泥土和汗水的手。

比赛结束了,可在这次比赛的联络群中那句话一直在脑海里飞——“不是要赢,而是要飞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李超凡:过程带来的成长比结果重要

作为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航拍团队的带队老师之一,在刚刚落幕的第九届“科德杯”全国大学生无人机航拍竞赛中斩获佳绩,这份荣誉背后,是师生共同书写的成长故事。

备赛前期我们在开封市数字文化传播重点实验室数次沟通讨论拍摄思路到深夜,拆解历年大赛选题,在对外拍场地完全未知的情况下拟定数个版本的拍摄思路。

在后来的外拍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航拍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团队协作的淬炼。当学生们从最初面对无人机故障的手足无措,到后来成为能自主解决技术难题的“空中导演”,这份蜕变远比奖项更珍贵。


640 (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