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共产党员 |《难忘那双手》选读

信息来源:传播学院发布日期:2023-11-13

《难忘那双手》选读

      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十多年前我两次到此采访的情景。那时千军万马筑堰造田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我永远忘不了,就是在改造这条郊东沟的工地上,我第一次看到那个一身补丁、两鬓斑白的公社书记孙钊同志。以后,他不幸去世,我也是在这条沟里,沿着梯田,踏着青石,到处追寻着他的足迹。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往事依稀,更觉得梯田仿佛就是他理想和生命的再现,老孙钊也许又会从这梯田里匆匆向我走来。

      孙钊去世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周围山村的乡亲们翻山越岭跑来了,民工们放下工具赶来了,老人和妇女们也互相搀扶着走来和自己的老书记告别。人们挤满了小院,一片唏嘘之声。乡亲们对自己爱戴的亲人离去,除了一行行滴不尽的热泪,又能说什么、干什么呢?当时,县委书记郑永和正在外乡工作,听到这不幸的消息,急忙从百里外赶来。他轻轻地掀起薄被,望着老战友那安详的面容,泣不成声。特别是看到孙钊那结满铜钱厚老茧的双手,凝着乌紫的血痕,断指还在发炎,整个右手肿得老高,郑永和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激动地把孙钊的双手高高举起来,向周围的干部、群众大声说道:“大家看看,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是双劳动的手,坚强的手,为人民造福的手,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手……”

      郑永和这句话像炸雷一样,震颤了人们的心灵。小屋里低沉的啜泣声一下子像开了闸的洪水,哭号声响成一片……

孙钊浙世不久,我又到辉县采访,专门访问了孙钊的家。家人为我翻遍他的遗物,竟没有发现一件新的衣服。甚至家里也没有衣箱、衣柜。只有一张他老伴出嫁时带来的桌子,几十年烟熏火燎,早已面目全非了。老孙钊没有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一点遗产,却给拍石头上万人的子孙留下了一片又一片崭新的山河。荒寂的野岭通了公路,苦旱的土地有了甘泉,瘦黑的孩子们有了吃喝。他在拍石头 6 年,带领大家给苦旱的拍石头带来的是4座中小型水库,80 多个大型蓄水池,十几个提灌站;85000多米石砌盘山大渠,使这个过去吃水贵如油的地方,一半耕地成为水浇地;13条干河沟修成了良田。这些艰巨的工程,无疑给这个贫困的山乡打开了生路,奠定了脱贫致富的基础,但我觉得孙钊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还不是这些,而是他那双令人永世难忘的手!

——这是穆青先生在他1992年6月1日发布的文章《难忘那双手》里所描述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充分展示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凝聚起强党强国的磅礴力量。今天让我们走进拍石头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孙钊,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

人物简介

      孙钊,原辉县拍石头公社党委书记,是拍石头的首位党委书记。与辉县老书记郑永和带领人民治山治水、劈山开路、拦河造田,硬是把十几公里的乱石滩改造成了千亩良田,彻底改变了辉县山区一穷二白的旧貌。从1969年建立公社开始,拍石头乡一代又一代人在老书记孙钊精神的感召下,以“誓把石头变成馍”的气势,锐意改革,拼搏进取。今天,在党的扶贫政策引领下,在老区人民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在孙钊等老辈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下,一个生态、和谐、秀美、平安的幸福家园,就在不远的前方。


微信图片_20231118190343


微信图片_2023111819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