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形容那些拥有美好品行的人,是一个道德价值的标准,与性别、地位无关。今天,我来介绍一位女君子,她叫王丽媛……”这是同事为她写的传记的开头。
“谦谦君子,陌上其华”
2015年,王丽媛以新闻学专业教师的身份入职以来,她始终保持着与学校、学院发展同向而行的步伐。在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学院需要的时候,她不计报酬、心甘情愿地做了很多工作,同事们有感于她的付出,赞她“谦谦君子,陌上其华”。1年的支部书记,2年的组织委员,3年的宣传兼纪检委员,5年的教务员,8年的专业教师,她坐得住板凳,耐得住性子,见证了学校发展的重大历史时刻,也参与了学院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活动:申报河南省民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5项、河南省重点学科建设点2项、河南省第一批高校样板党支部,等等。
“有这么好的老师,不进步也难”
2023年,传播学专业开始招生,我们成了河南省第一所开设传播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新专业开设面临很多问题:专业如何发展,学生怎么培养,具体事务由谁负责。学院想到了王丽媛,虽然要换道新的专业,虽然她的宝宝还不到1岁,虽然可以有很多的理由,但是她只说了一句:“只要学院觉得我能胜任,我愿意全力以赴。”学校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新专业的建设,积极为专业链接资源让老师们“走出去”向企业寻经,不断搭建平台将专家学者“请进来”问道。备受鼓舞的王丽媛老师更是干劲十足:精确调研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精心组织专业教育让学生对专业有理解,对课程有把握,方便学生快速树立专业理想和自身学业规划;精细指导学生作品助力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她多次召开教辅联动会议,联合教研室、任课教师、辅导员,围绕专业学习、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积极交流和探讨,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同心同向共同努力的工作氛围,达到了教师+辅导员双引领、多渠道守护、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有学生了解到学校和老师们为他们的成长做出的努力后,发朋友圈表示:“有这么好的老师,不进步也难。”
“有她,有她,还有她”
在新闻传播学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中,有她;在开封市数字文化传播重点实验室的团队中,有她;在大禹舆情研究院的队伍里,还有她。在“四力”基地的建设中,有她;在“新声”专业品牌活动中,有她;在“立学”读书会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中,还有她。“有她,有她,还有她”既是对她能力的肯定,也是她爱岗敬业的体现。
“只要有需有,就有为之付出的理由”
她躬耕教坛,积极更新教学内容,钻研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主讲新闻学考研核心课程“中外新闻传播史”于2020年7月完成了课程达标考核,并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且课程建设已经通过验收;传播学核心课程“传播学研究方法”202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课程达标考核,且已通过课程建设验收。面对学校“三转两重”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新形势,她积极尝试个人转型,学习并尝试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工作。她说,“只要有需有,就有为之付出的理由”,这是她对自己专业的要求。
“你脸上有光,我想成为你”
王丽媛不仅自己在科研上有不断的追求和丰硕的成果,科研获奖、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是对她科研能力的注解,还非常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并指导学生转化高质量成果。她曾指导学生参加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省级二等奖和三等奖;立项河南省教育厅第五届“出彩中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指导论文《真实性视域下数据新闻的困境——以网易“数读”栏目为例》被评为“2020年河南省优秀学位论文”,当年全省新闻专业的优秀本科学位论文一共4篇,2篇在郑州大学,1篇在洛阳师范学院,还有就是这1篇。有一次在给学生指导“挑战杯”参赛作品的时候,一束光透过窗帘照在王老师的脸上,那么阳光、那么陶醉,学生说,“老师,你脸上有光,我想成为你。”
这就是她,甘愿付出的她,以学生为中心的她,随时待命全力以赴的她,学生想要成为的她,也是传播学院教师想要学习的她—-传播学院王丽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