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色记忆,铸青春之梦|传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第二站

信息来源:传播学院发布日期:2023-07-16

       “同志们要记清,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日的炮火中,在太行失去一盏明路灯,董政治委员为求解放而牺牲,哎呀呀……”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山西民谣。董天知牺牲后,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亲笔书写“英气横贯比干岭,壮志常存鸭绿江”的挽联。太行山军民以此编写悼歌,深切悼念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董政治委员。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今天,我们暑期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站——董天知故居。让我们一起走近董天知,聆听董天知将军的故事。

      董天知将军故居作为荥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坐东向西,为三进院落。现有房屋4所,砖木结构,硬山式,青砖蓝瓦。前院南北围墙镶嵌着中央领导人给董天知等英雄的题词,过厅房亦为三房,南侧有进道,屋内已辟为展厅。

      给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一棵树龄近500年的古槐,旁立一石碑,碑文上刻“古槐记”。主要建筑为上房和北厢房,两所房均为3间,屋内辟为陈列室,利用陈列的版面及大量书籍、图片资料等宣传董天知的英雄事迹。

      董天知(1911—1940.08.20),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

      1927年在北平弘达学院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直接受党的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后任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和同志们创办了《女孩子》杂志,进行革命宣传,扩大共产党的影响,把不少穷苦的孩子团结在了团组织的周围。

      1931年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敌人施尽了种种酷刑。在政治诱降和死刑威胁面前,他始终大义凛然,忠贞不屈。狱中党支部根据他的表现,于1932年批准他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冬,狱中政治犯50余人,为要求下镣、看报,举行绝食斗争。他毅然带病参加绝食斗争。到斗争取得胜利时,董天知已是奄奄一息了。

      1936年9月14日,党组织营救董天知等人出狱,他和薄一波等一起作为党的统战工作先遣队,奔赴山西太原,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的领导工作,后当选为“抗敌救亡先锋队”总队长。

      1940年,董天知在百团大战中被汉奸出卖,为掩护大部队转移,董天知亲率只有28人的警卫排阻击敌人,身中7弹,英勇牺牲,时年仅29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追认董天知为将军。

      通过此次参观实践,团队成员重温和学习了董天知将军的奋斗历程及丰功伟绩,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也学习了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下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不畏强敌的坚定信念以及为了革命理想不怕牺牲的伟大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不忘初心,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星空之下,以梦为马;朝霞之上,行者无疆。身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牢记历史,铭记责任,坚信党的领导,我们就一定能走好这条属于我们的长征路。


微信图片_20230717101418


微信图片_20230717101422


微信图片_20230717101439


微信图片_20230717101443


微信图片_20230717101502


微信图片_2023071710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