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色记忆,铸青春之梦|传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第一站

信息来源:传播学院发布日期:2023-07-07

      为了赓续红色基因,感受先辈们守护山河故土的赤诚初心,感悟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传播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历史,参观红色纪念馆,学习先辈精神实践团队员们通过镜头和实地走访,形成纪录片,亲身走进红色基地,用心感悟讲述,更好地宣传党史,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到每个红色基地背后的故事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暑期实践团队员们也会对往来的游客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聆听他们的故事,讲出我们的声音。

      今天就让我们浏览岁月的故事,走进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一站—刘青霞故居,从这里走近刘青霞,探寻刘青霞的故事。

      刘青霞故居是刘青霞在开封的住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

      故居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位于刘家胡同路北东西并排两座三进四合院及路南一进院落组成,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得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距今142年。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刘青霞原名马青霞,是杰出的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祖籍河南安阳蒋村,生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是清末重臣马丕瑶的三女儿。1894年18岁嫁与开封尉氏县豪门刘耀德为妻,遵夫姓,改称刘青霞。刘家是河南当时的首富,有土地20余万亩,门前曾悬挂“双千顷”牌子,人称“刘半县”。此外,还在开封、南京、北京等几十个府州县镇开设了150多个钱庄、当铺和数以百计的生意铺面,日进斗金。

      参观了刘青霞故居后,为她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品格深感敬佩,刘青霞女士出身显赫家庭,但却无世家小姐的傲气,不仅通过海外学习提升自身学识,还在接受了新思想浪潮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在国家经济苦难的时候慷慨捐资,兴办学校和报社,建造工厂,修建石桥造福百姓,多次营救革命志士于危难之间。

      她的一生,坎坷传奇,胸怀天下,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爱国革命女性之一,在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有两位女性声望极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便是刘青霞,当时人称她们“南秋瑾,北青霞”,孙中山曾亲笔题写“巾帼英雄;天下为公”来盛赞她。

      通过此次参观,团队队员对中国革命历史中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李大钊先生曾在《青春》中写道“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少年强则国强,身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胸怀家国之情,不断学习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充分学习红色文化,从中汲取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30716202405


微信图片_20230716202356


微信图片_20230716202342


微信图片_20230716202400


微信图片_2023071620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