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行动(三)| 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学生眼中的“课程思政”

信息来源:传播学院发布日期:2022-11-15

      为进一步贯彻学校关于“将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相关要求,传播学院各位教师在近期积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红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在一堂堂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如盐入水”,教师“用心”、学生“入心”。

      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每位同学都把红色基因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把知识的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身体力行做红色教育的践行者和宣讲家。

      疫情还未结束,坚守还在继续。在校园中的每一处战“疫”角落,都有人在默默地付出,用自己的点滴努力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越是关键时刻越是体现党性的时刻,不退缩、勇向前,全力构筑疫情防控“红色堡垒”,勇当疫情防控“红色尖兵”。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郑雪燕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林州人民苦战十年凿山开路,仅靠双手引漳入林造就“人工天河”红旗渠的英雄事迹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在李曼琳老师的媒介融合报道课上,老师结合H5案例为我们讲述三百青年历时十七月凿通“青年洞”的故事时,我无比感叹于青年信念之坚定,精神之可贵。在全面了解红旗渠的故事后,也使我深刻体会到实干才能兴邦,越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十万林州人民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使我深受触动,致敬先辈,愿渠水长流,精神永存!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记历史使命,胸怀远大理想,让青春在报效祖国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新闻学专业——许怡萍

      愚公移山志,巍巍中华魂。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何畅老师的新闻短视频创作课上,老师通过播放纪录片《根脉》之《红旗渠精神》这一方式让我们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系统的了解到了红旗渠精神。在观看完纪录片后,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和感动。震撼的是在艰苦环境中林县人民昂扬出来的与大自然抗争的斗志,感动的是中国共产党员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林县人坚定的信念。十年时间,林县人坚韧不服输,县委书记顶着巨大的心理和舆论压力,倾力为人民奉献服务,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要成就必有牺牲,十几岁的少年,花甲之年的老人,前赴后继的青年,高大的山碑,记载着他们的功绩,更是激励当代前进的动力源。

      自力更生,不畏艰难,无私奉献,这就是红旗渠给予当代人的精神财富。我们应继承红旗渠的精神,将其转化为自身日常奋斗的动力。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更应认真领悟精髓,将其运用在工作中,珍惜生活,保有信念,为社会和身边的同学们作出服务和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广告学专业——晏晓霞

      在《传播学概论》这门课程中,通过朱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等重要知识点。朱老师通过向我们介绍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河南安阳两地考察的新闻事件,为我们讲解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社会职能,我也认识到以党建网、央视网为代表的新闻媒介在此次事件中进行了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等工作,并且这些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引发了全社会对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广泛学习。作为未来传媒人,我也会牢记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内涵,坚持党的领导,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充分发挥传媒社会职能。


微信图片_20221120192042


微信图片_2022112019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