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 第二十期

信息来源:传播学院发布日期:2022-07-21

溯源汉字任纷纭,未见雏形难空论。

出土卜辞铭甲骨,殷墟国宝震乾坤。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原称“北蒙”,殷墟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甲骨文发现地,司母戊鼎出土地。

      它为何被称为殷墟呢?这就要追溯到商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殷都被废弃,以至变成废墟,长年累月被埋没在地下,因此称其为“殷墟”。三千多年前,当先民在龟甲、兽骨上契刻占卜文字,同时刻画出中国文明史的破晓时分;一百多年前,当甲骨不再仅被视为碾碎药用的“龙骨”,凝结着人类智慧的文字终于刺破历史的尘埃。殷墟,被视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甲骨文,被认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成熟汉字系统。考古百年时光流转,千年甲骨在今世又有何光芒?  “认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了解现在、做好现在的事情是为了将来,这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81岁的刘一曼饱含泪水地说到。

      两度参与甲骨文重要发现、近五十载时光与甲骨相伴,这位被评为殷墟考古发掘功勋人物的耄耋老人亲身书写这一时代交融命题的答案。1972年,刘一曼主动要求到安阳进行田野考古。因为从小活泼好动,对历史又极感兴趣,第二年刘一曼来到安阳待了8个多月,这次收获颇丰:在小屯南地的发掘中,刘一曼亲手发掘出土近3000片有字甲骨,她所主持发掘的H24坑出土刻辞卜骨1251片,是该年出土有字卜骨最多的单位,且出土不少大片卜骨。这次挖掘为研究商代的历史和甲骨文增添了宝贵资料,对卜辞的分期断代也有重要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批甲骨都是科学发掘出土,有可靠的地层关系,从而解决了卜辞分期中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

      “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保护好3000多年前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家共同的责任。”这是刘一曼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中国人都讲究一脉相承,我们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将我们的优秀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微信图片_20220728143106


微信图片_20220728143104


微信图片_20220728143100